嘉義縣是中華民國的縣,位於臺灣南部。東與南投縣、高雄市相接,西瀕臺灣海峽,南以八掌溪臨臺南市,北隔北港溪、石龜溪接雲林縣,境內並環繞嘉義市全境,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。縣治位於太保市,嘉義縣內轄有2市、2鎮、14鄉(含1個山地鄉),共有18個鄉鎮市。境內的民雄鄉、水上鄉、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,民雄鄉為縣內最大城市。嘉義縣古名「諸羅縣」,源於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,後因爆發林爽文事件,1787年清帝乾隆以「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」之旨,下詔易名「嘉義縣」。 嘉義縣地處嘉南平原,為重要農業產區。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,土地肥沃,以農產聞名,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,為國內重要產地。日本統治時期嘉義鄰近阿里山森林,以木材加工業與林木進出口貿易闖出名號,為了方便運輸珍貴的木材資源,以嘉義市為起點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至阿里山。地方特產方面,有東石、布袋漁港的蚵仔、蝦子及各類海魚,以貝類西施舌最為珍貴。還有民雄的鵝肉、鳳梨酥、金桔果醬,新港歷史悠久的特產新港飴、笨港餅,高山茶以阿里山茶聞名海內外。文化活動上,每年度均有推展配天宮賞燈花、鄒族民俗戰祭Mayasvi、阿里山花季、瑞里紫藤花季、東石漁人碼頭海之夏祭、鄒族小米收穫祭、布袋謝鹽祭、阿里山日出印象音樂會等年度例行節慶活動。 歷史嘉義縣古名「諸羅山」,源自平埔族臺灣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,荷蘭人稱之為「Tirosen(或為Tirocen、Tiracen)」社。另一說則認為,因為嘉義東方「諸」山「羅」列,故以此稱之。早期為臺灣原住民鄒族及洪雅族(Hoanya)的活動範圍,語言與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民族,擁有自己的語言以及自己的文化特徵。 荷蘭時期,1624年7月,荷蘭人從臺南安平登陸,佔據臺灣,以臺南附近地區為重心進行統治再逐步擴張勢力範圍,以武力征伐的手段進入嘉義縣境。1636年,荷蘭人從臺南向嘉義縣方向推進,對原住民展開攻擊,一路平服了蕭壟社(Soulang,今臺南市佳里區)、大目降社(Tavokang,今臺南市新化區)、目加溜灣社(Backlauan,今臺南市安定區)、多囉國社(Dorko,今臺南市東山區),終致降服了嘉義縣的諸羅山等各番社,整個嘉義縣,遂納入了荷人的統治。荷蘭人統治嘉義縣之目的,包含於荷人以臺灣為東亞貿易轉運站的目標。荷蘭人據臺後,以臺南的大員為基地,拓展其在東亞地區的轉口貿易。荷蘭統治集團的主要財源是貿易利潤與稅收。 明鄭時期,1661年4月,鄭成功登陸鹿耳門(今臺南市安南區顯宮土城一帶),5月2日,改赤崁(今臺南市中西區)地方為東都明京,設一府二縣,一府為承天府,二縣為天興縣(今嘉義縣境歸天興縣轄)、萬年縣。改大員為安平鎮(今臺南市安平區)。天興縣縣治設在佳里興(今臺南市佳里區)。1664年8月,鄭經改東都為東寧,天興、萬年二縣為州。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人賴剛直,號斌來,同鄭成功渡臺,為其部屬,奉命屯田於天興縣八掌溪崙子頂,即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,為本地最初之拓荒者。傳說他闢水田千餘甲,應非兵丁獨墾,而是招墾的成果。1683年7月,鄭克塽降清。 清治時期,1684年,設臺灣府,隸福建省,下設臺灣、鳳山、諸羅三縣。其中諸羅縣縣治在開化里佳里興(今臺南市佳里區),1704年移駐諸羅山莊(今嘉義市)。設縣之初,縣境南以新港溪(新市鄉社內,今臺南市新市區社內)與臺灣縣為界,北至雞籠城(位今基隆市和平島),延袤2315里。1786年12月6日,林爽文首度攻破諸羅城,殺死攝知縣董啟埏。此後,諸羅便經長期圍攻,直至1787年11月9日林爽文最後一次大攻諸羅戰敗後向北遁逃,諸羅城始脫離圍攻的戰火。在這段期間內,諸羅義民協助清廷官兵,死守城池,奮勇抵禦。1787年11月3日,乾隆皇帝為了「嘉」獎諸羅縣義民「義」舉,乾隆下旨改「諸羅」為「嘉義」。1885年,臺灣建省,1887年,置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,隸屬臺南府。1894年,清廷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。1895年3月2日,清軍戰敗,乃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,赴日本下關,與日本全權大臣展開議和。4月17日,與日本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割讓臺灣全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。 日治時期,1895年,日本在臺北設置臺灣總督府始政,5月21日,分臺灣為三縣一廳,6月17日設嘉義支廳,屬臺灣縣。1896年4月,嘉義支廳,改屬臺南縣。1897年5月27日,行政區域改劃為六縣三廳,設嘉義縣。1898年6月20日,六縣三廳併為三縣三廳,嘉義縣併入臺南縣。1901年11月16日地方官制改革,將全臺設二十廳,嘉義廳轄7支廳。1909年10月25日,改二十廳為十二廳,嘉義廳轄12支廳63區555街庄。1920年7月27日,地方制度大改革,廢十二廳,置五州三廳,臺南廳、嘉義廳併歸臺南州管轄。1930年1月20日,嘉義街升格為州轄市嘉義市,至此,臺南州轄有二市十郡。 戰後時期,1945年10月25日,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將日治時期的5州、3廳、11州轄市調整為8縣、9省轄市、2縣轄市。臺南州改制為臺南縣,郡改為區,街庄改為鄉鎮。12月1日,嘉義市改制為省轄市。嘉義市原設8區,後增水上、太保二區,再整併為6區。全市轄有新東、新西、新南、新北、水上、太保等6個區,市治設於新北區。 1947年初,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。嘉義市是重災區。3月2日,嘉義民眾攻佔了市府、電台等設施。之後市民還包圍了水上機場,和軍警展開對峙。3月8日,紛爭暫時平息,但已有300多名普通市民傷亡。然而3月12日開始,國軍開始大規模鎮壓市民。3月18日,和國軍談判的嘉義士紳代表陳復志、吳溪水、蘇憲章、施珠文、黃水樹、陳澄波、盧炳欽、潘木枝、柯麟等人也被槍決,使得嘉義淪為二二八事件的重災區。 1950年10月25日,實施調整縣市行政區劃,原臺南縣所屬嘉義區、東石區與嘉義市合併為嘉義縣,並撤銷區級行政區。1951年11月撤銷新東、新西、新南、新北四鎮建制合併為嘉義市,成為縣內唯一的縣轄市,並置縣治於此。1982年,嘉義市再度升格為省轄市[10]:38。1991年11月,設置嘉義縣政府特區於太保鄉與朴子鎮之間的祥和新村(原太保鄉與朴子鎮臺糖東勢寮農場),縣政府位於太保鄉,縣議會位於朴子鎮,故太保鄉於1991年7月1日改制為縣轄市太保市,朴子鎮亦於1992年9月10日改制為縣轄市朴子市,縣治為太保市。
朴子市(臺灣話:Phoh-tsú-tshī/Phoh-tsí-tshī),舊稱「樸仔樹腳」,後稱「樸仔腳」,得名自朴子配天宮,前身「朴子鎮」,位於臺灣嘉義縣西部,嘉義縣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,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,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。 1945年將朴子街改制臺南縣東石區朴子鎮,1950年改隸嘉義縣,1992年因嘉義縣議會遷設於該地,成為嘉義縣治的一部份,改制為縣轄市。在高鐵嘉義站、嘉義BRT開通後,往嘉義市通勤比例逐漸成長,交流愈趨頻繁。 歷史舊名猴樹,荷治時期《熱蘭遮城日誌》中即出現「Causieu」,即猴樹(kâu-chhīu)之閩南語音。清領時代1747年(乾隆12年)《重修台灣府志》記載為「猴樹港街」,清乾隆29年《續修台灣府志》則記載:「朴仔腳街,舊為猴樹港街,今更名。」清朝年間,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。樸仔樹蒼翠成蔭,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。1682年(康熙21年),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祖,欲至居住地布袋嘴半月莊供祀,經牛稠溪〈朴子溪〉南岸樸仔樹下休息。當地民眾聞訊聚集參拜,並奉神意指示要停住此地,故在此樹下立廟稱為樸樹宮。清乾隆54年(1789年),樸樹宮奉令改為「配天宮」。當地便以媽祖廟為中心,逐漸發展成市鎮,當地因於樸仔樹下建廟,奉祀媽祖而發跡,於是取名「樸仔腳」。指樸仔樹下的意思,「腳」是台語「下」的意思。而樸樹也因而成為朴子市的市樹。 氣候朴子市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,年平均溫度皆在攝氏20度以上。根據1985年至1994年臺南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農業氣象站的資料顯示,朴子市的年均溫約在攝氏23.6度至26.9度間,最熱月份為7月的攝氏30.7度,最冷為1月的攝氏18.0度。年平均降雨量則介於1,100毫米至1,900毫米之間,雨季集中於4月至9月。 人口根據嘉義縣政府民政處統計,2023年底朴子市戶數計有16,135戶,人口計有40,705人,其中男性人數有20,433人,女性人數則有20,272人,性別比約為100.79,是嘉義縣性別比最低的行政區。市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竹圍里與順安里,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5,138人與248人。 雖然朴子市屬於縣政特區,但由於發展緩慢,近年面臨人口外流及老化的問題,境內工廠數量較少,使得朴子居民需至外地工作。為了減緩朴子多年人口流失的問題,嘉義縣政府於2015年開始推動朴子市建設整合計畫,以境內豐富之文化資產為基礎,並從產業輔導、人才運用、基礎建設、資金融通、生活機能等五個方面著手,短期盼望可減緩人口流失,長期則盼望可吸引人口回流。
|
崁前,是臺灣嘉義縣朴子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位於該市西部中央地帶。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其範圍大致包括崁前里不含東北部、崁後里南部。 台灣日治初期,崁前地區為一街庄(舊制街庄),稱為「崁前庄」,隸屬於大坵田西堡。該庄昔日西邊北段及北邊西段與崁後庄為鄰,北邊東段與下竹圍庄為鄰,東邊及南邊東至中段為鴨母藔庄,南邊西段及西邊南段為龜仔港庄,西邊中段為貴舍庄。 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嘉義廳。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2月20日,該庄編入「鴨母藔區」,隸屬於嘉義廳。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7月1日,該庄改編入「樸仔腳區」,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10年(明治四十三年)1月18日,各區管轄區域調整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「樸仔腳區」。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為「崁前」大字,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(新制街庄)。 戰後朴子街改制為朴子鎮,隸屬於臺南縣,大字亦改制為里。1950年(民國39年)10月25日,雲、嘉、南分治,朴子鎮改隸屬於嘉義縣。[11]1992年(民國81年)9月10日,朴子鎮升格為縣轄市朴子市。 依朴子市誌記載,清代屬大坵西堡,座落朴子街西端,東接鴨母寮莊,西接貴舍莊,南及龜仔港,北達崁後莊,因先民入墾於較高突深險地勢前方故名。 |
台灣日治初期,崁後地區為一街庄(舊制街庄),稱為「崁後庄」,隸屬於大坵田西堡。該庄昔日西北邊及北邊西段與港墘庄為鄰,北邊東段與????菜埔庄為鄰,東與下竹圍庄為鄰,南邊東段為崁前庄,南邊西段及西南邊為貴舍庄。 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嘉義廳。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2月20日,該庄編入「鴨母藔區」,隸屬於嘉義廳。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7月1日,該庄改編入「樸仔腳區」,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10年(明治四十三年)1月18日,各區管轄區域調整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「樸仔腳區」。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為「崁後」大字,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(新制街庄)。 戰後朴子街改制為朴子鎮,隸屬於臺南縣,大字亦改制為里。1950年(民國39年)10月25日,雲、嘉、南分治,朴子鎮改隸屬於嘉義縣。[11]1992年(民國81年)9月10日,朴子鎮升格為縣轄市朴子市。 依朴子市誌記載,清代屬大坵西堡,座落朴子街最西端,東隔內荷包嶼湖,與新寮莊對峙,西接貴舍,半月二莊,因先民入墾於較高突深險地勢後方故名。 荷包嶼溪流到崁後,在這個地方行成一個大彎,而這部落就在轉彎的內側,前人就以之為名。 依朴子溪市誌記載,此處以前為一大片平埔原野,幾戶人家在此耕作並築屋居住,外人就這處為埔中央。 這個部落位於崁後里的最西端,是朴子庄尾地方,因此稱為尾厝。 在分校東面的部落是崁後地區最好的土地,故名。 |
龜子港,原寫為龜仔港,是臺灣嘉義縣朴子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位於該市西南部。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其範圍大致包括順安里、竹村里西南端。 台灣日治初期,龜子港地區為一街庄(舊制街庄),稱為「龜仔港庄」,隸屬於大坵田西堡。該庄昔日北與崁前庄為鄰,東與鴨母藔庄為鄰,南邊為樹林頭庄,西邊為貴舍庄。 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嘉義廳。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2月20日,該庄編入「鴨母藔區」,隸屬於嘉義廳。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7月1日,該庄改編入「樸仔腳區」,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10年(明治四十三年)1月18日,各區管轄區域調整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「樸仔腳區」。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並雅化為「龜子港」大字,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(新制街庄)。 依朴子市誌記載,清代屬大坵西堡,座落朴子街最西南端,東接鴨母寮莊,西連貴舍莊,南界樹林頭莊,北臨崁前莊,先人入墾聚落處,四週均被大小溪流或埤塘困住,且地形有如烏龜狀,並有擺渡貨品至東石港故稱為龜仔港。 |
台灣日治初期,吳竹子腳地區為一街庄(舊制街庄),稱為「吳竹仔腳庄」,隸屬於大坵田西堡。該庄昔日西邊及北邊與鴨母藔庄為鄰,東與新庄為鄰,東南邊為牛挑灣庄,西南邊為南勢竹庄。 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嘉義廳。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2月20日,該庄編入「鴨母藔區」,隸屬於嘉義廳。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7月1日,該庄改編入「樸仔腳區」,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10年(明治四十三年)1月18日,各區管轄區域調整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「樸仔腳區」。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並雅化為「吳竹子腳」大字,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(新制街庄)。 依朴子市誌記載,清代屬大坵西堡,座落朴子街中南部,東接新莊,西連鴨母寮莊,南界牛挑灣與南勢竹,清康熙五五年,莊民在龜仔港南端合築「竹子腳陂」,灌溉附近田地,並築屋於竹叢居故名。 依朴子市誌記載,清乾隆中葉,閩泉同安人吳伯葉渡台落腳於此,稱為吳竹子腳俗稱吳仔厝。 |
新庄,是臺灣嘉義縣朴子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位於該市東南部。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其範圍大致包括新庄里、佳禾里東南部、梅華里東部、德家里東部凸出部分的大部地區,以及鹿草鄉豊稠村中部瓶頸地帶的西北端。 台灣日治初期,新庄地區為一街庄(舊制街庄),稱為「新庄」,隸屬於大坵田西堡。該庄昔日北邊西段與下竹圍庄為鄰,北邊東段及東北邊與馬稠後庄為鄰,東與鹿仔草庄、海豐庄為鄰,南邊為後庄仔庄、龜佛山庄、牛挑灣庄,西邊為吳竹仔腳庄、鴨母藔庄。 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嘉義廳。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2月20日,該庄編入「鴨母藔區」,隸屬於嘉義廳。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7月1日,該庄改編入「樸仔腳區」,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。[9]1910年(明治四十三年)1月18日,各區管轄區域調整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「樸仔腳區」。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為「新庄」大字,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(新制街庄)。 戰後朴子街改制為朴子鎮,隸屬於臺南縣,大字亦改制為里。1950年(民國39年)10月25日,雲、嘉、南分治,朴子鎮改隸屬於嘉義縣。[12]1992年(民國81年)9月10日,朴子鎮升格為縣轄市朴子市。
座落於新庄西端,俗稱頂角頭,因周圍有窟與水邊為鄰,故名。 |
鴨母寮,原寫為鴨母藔,是臺灣嘉義縣朴子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位於該市中部偏西南地帶。相較於今日行政區,其範圍大致包括竹村里不含西南端、佳禾里西南部中段、南竹里西北端。 台灣日治初期,鴨母寮地區為一街庄(舊制街庄),稱為「鴨母藔庄」,隸屬於大坵田西堡。該庄昔日西北邊及北邊與崁前庄、下竹圍庄為鄰,東與新庄為鄰,東南邊及南邊為吳竹仔腳庄、南勢竹庄、樹林頭庄,西邊為龜仔港庄。 1901年(日治明治三十四年)11月11日,全台設置二十廳,該庄隸屬於嘉義廳。1904年(明治三十七年)2月20日,該庄編入「鴨母藔區」,隸屬於嘉義廳。[6]1905年(明治三十八年)7月1日,該庄改編入「樸仔腳區」,仍隸屬於嘉義廳。1909年(明治四十二年)10月25日,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。[8]1910年(明治四十三年)1月18日,各區管轄區域調整,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「樸仔腳區」。1920年(大正九年)10月1日,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,該庄改制並雅化為「鴨母寮」大字,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(新制街庄)。 戰後朴子街改制為朴子鎮,隸屬於臺南縣,大字亦改制為里。1950年(民國39年)10月25日,雲、嘉、南分治,朴子鎮改隸屬於嘉義縣。[11]1992年(民國81年)9月10日,朴子鎮升格為縣轄市朴子市。 依朴子市誌記載,又名張竹子腳,在鴨母寮莊西端,從外地要涉過極深的埤才能到達故名之,又部落受竹叢所困,並以張姓為大戶,故又名張竹子腳。 依朴子溪市誌記載,清代屬大坵西堡,座落朴子街西南端﹐東連竹子腳,東安寮,西及龜仔港南接南勢竹及樹林頭兩莊,北臨崁前莊,嘉慶初年,閩泉籍黃元渡抵於此,建茅屋飼養鴨母為業,旋後移民相繼入墾,形成部落以鴨母寮稱之。 |
link to https://course.cyc.edu.tw/course/pub/cou_dsp.php?sch_id=104604 onclick=window.open(this.href);return false;
通過備查文號和日期:
中華民國113年8月15日
府教發字第1130209377號
今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|
本週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平均: | ![]() ![]() ![]() |